熊永珍抱着哭泣的小宝宝,一边逗小宝宝一边将搓热的听诊器搭他身上。
聊起父亲,熊永珍流下了自责的泪水。
前言:穿上白大褂的她们是医生,是市民健康的守护人,是科室的主干力量,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回到家,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她们只是柔弱的女人。“三八”妇女节前夕,记者走进湘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了解这些撑起“半边天”的女医生最令人心动的风采和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
中国湘乡网讯(记者:熊杜泉)来到儿科门诊部,孩子的啼哭声、吵闹声不绝于耳。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熊永珍在细心地给孩子诊断。她抱过正在母亲怀中哭泣的小宝宝,一边逗小宝宝一边将搓热的听诊器搭在他身上,说也奇怪,来到熊永珍的怀里,小宝宝立即停止哭泣,乌溜溜的小眼珠对着熊永珍,很是乖巧可爱。
“我1986年参加工作,于2000年从内科调来儿科,已经有14年了。当好一名儿科医生没有别的,除了医术精湛,就是要更耐心、更细心、更有爱心。”熊永珍沙哑的嗓音里有种岁月沉淀下的宁静,听着让人安心。
都说“宁看十大人,不看一小孩”。儿科是“哑”科,孩子不会说,家长要求高,而且工作强度也很大,在工作中儿科医师往往比其他医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儿科不仅要求医生具备过硬的医术,还考验医生多问多观察的能力,通过对家属的询问,一点一点搜集病情信息;对病儿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一点一点的病情变化,所以医院安排熊永珍来儿科工作,起初她并不乐意。
但干一行就不能怨一行,调来儿科后,熊永珍一边温习以前的知识,一边到中南大学湘雅附二进修。她不但用心学习专业知识,还积极参加科研项目研究活动,通过考察、交流,了解和掌握了许多儿科最新动态、学术观点。一年后,学成归来的她很快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活动中,成为儿科独当一面的骨干。
现在,十四年过去了,熊永珍对儿科许多病症的诊断治疗方法都已烂熟于心,但她始终保持十二分谨慎,即使是最普通的小孩感冒发烧。因为儿科病情有时相当复杂,儿童抵抗力比成年人差,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延误治疗,使得病情进一步严重。
如果说对病人,熊永珍绝对是“心中无愧”,透支了自己的身体,燃烧着自己的生命,不到五十岁的她已是头发花白,已经被喊了“奶奶”多年,晚上睡觉时不敢让手机离开枕下;那么对于家庭则是遗憾多多,很少给家人做上一顿饭,从没陪孩子玩耍过,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女不女男不男。”在她的心里还一直埋有一根刺,只要想起就会尖锐的痛。
那是2005年的夏天,熊永珍的门诊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8岁的小女孩王波一直拉肚子,出现了心力衰竭的现象,家人以为她是肠胃不适,熊永珍则考虑王波有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当时医院的设备条件有限并不能确诊,当天熊永珍带着王波来到长沙找到自己在湘雅的老师,经检查确诊王波有先天性心脏病,且胸腔积水。
返回湘乡后,熊永珍忙于给王波做手术,这时80岁患有心脏病的父亲来到医院告诉她,自己身体不舒服,需要治疗。但当时正准备为王波做手术的熊永珍,没有时间为父亲办理住院手续,也没有安排父亲做相关检查,只请护士带父亲去挂点滴,自己则一头扎进手术室。等到下午快下班的时候,手术成功的王波脱离了生命危险,熊永珍松了一口气,匆匆忙忙去找刚打完点滴的父亲。她安排父亲在医院休息,自己则准备回家做饭,给父亲送来,两人一起用晚餐。谁也没想到的是,熊永珍刚回到家门口,医院打来电话说,父亲已经停止了心跳。
“我当时都懵了,我很自责,如果那天我安排他哪怕是做一个简单的心电图检查,或许他都不会走。现在走了近十年,我一次都没有梦到过他,我在想他是不是在怪我。我更不能原谅自己的是,父亲也是病人,我是医生,我却因为他是我的父亲而疏忽了他。”说到这里,熊永珍潸然泪下。
眼看就快退休了,熊永珍说,工作上她会一如既往加强学习,保持谨慎的态度,做到不留遗憾,同时在查房时尽量指导好年轻医生诊断、处置,在讲学时也尽量把自己毕生所学以及了解到的前沿资讯传递给年轻医生,培养好接班人,退休后她希望能多陪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