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影辉右手拿着B超探头在病人的身体上来回移动,眼睛盯着显示屏,左手一会在仪器台上按着不同颜色大小的按钮,一会在纸上记录数据。
中国湘乡网讯(记者:熊杜泉)走进湘乡市第二人民医院B超室,副主任医师、B超室主任李影辉右手拿着B超探头在病人的身体上来回移动,眼睛盯着仪器的显示屏上一团彩色的云雾,左手一会在仪器台上按着不同颜色大小的按钮,一会在纸上记录数据。几分钟后,就得出了病人的检查结果。整个过程让记者觉得不可思议。
“这探头探出来的东西我怎么看都像不规则的云雾。”“我就是通过这些彩色的云雾找出蛛丝马迹,寻找危害人体健康的病灶和元凶的。”李影辉说,2002年调来超声科时,她第一次看到B超显示器的影像和记者的感受一样,“一脸茫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但这个让她一头雾水的仪器却有着 “体内照相机”之称,是临床医生的眼睛,是诊断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在肝脏、血管以及小器官等疾病的诊断上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定了目标,就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干”是李影辉的信条。她虚心请教前辈,自己阅读医学书籍,勤学苦练让她成为了一名擅长心脏、血管、腹部、妇产、浅表小器官的超声诊断“杂家”。
可是,机器毕竟只是检测手段,真正的判断及确认还得靠人。 “需要细心观察,定位精确,要让临床医生的手术刀一下去就能找准问题。”这是李影辉的体会,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你要敢不断质疑,质疑自己,质疑临床医生的初步诊断,要反复的查看,对比。”
一次临床初步诊断患者为心肌炎,可是李影辉用B超诊断的结果与之不相符。李影辉反复询问病人的病史及症状,坚持自己的诊断结果。为了让临床医生接受自己的信息依据,她据理力争,终于让医生支持“风湿引起瓣膜病变”的检查结论,随后的手术及病理结果也证实了李影辉的判断。李影辉把和临床医生争得面红耳赤的过程称作“辩经”, “清晰明确地诊断,临床医生动手术就有谱了,如果你这里稍有偏差,就会让临床医生的治疗偏离方向,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李影辉严肃的说。
聊到这里,记者发现一个问题,跟带着听诊器、写着处方签的大夫们相比,同样穿着白大褂儿的李影辉在医院算是搞“幕后”的。“李主任,那些来自患者的感谢、赞美、鲜花基本跟你没关系啊?你这是一个为人做嫁衣的工作!”“哈哈,我们也有乐趣,我们的诊断可以为临床医生找到捷径,可以使患者早日康复。”
听着李影辉的湘乡话里偶尔吐出的不标准口音,记者问:“李主任,你不是湘乡人啊?”“我是河北人,1998年来的湘乡。”23岁的李影辉刚来湘乡时,“觉得大家都讲外语,方言里的‘呕’和‘吐’我学了很久才分得清楚。更难的是,湘乡一些乡镇的方言有很大的差别,更是难懂。饮食上也不习惯,很孤独,当时感觉自己根本融不进去。 ”
这一晃17年过去了。医生的工作忙,回河北的路途远,17年里李影辉只回河北陪父母度过一个春节,平时回去的次数10个指头能数得清,“回去了也是住一个晚上就回。”对自己在湘乡的小家,李影辉同样顾不过来,她和老公都是医院的技术骨干,“孩子小的时候就把她反锁到家里,孩子生病的时候也没有时间陪她打点滴,亏欠她很多。平时都没去想过这些,现在这样和你说起来,觉得自己这17年也挺不容易的。”李影辉说。